创业青年扎根桃乡,“我是从湖南移栽到平谷的
“我是从湖南移栽到平谷的一棵果树,离开了土地我活不下去。”经过十年的扎根,熊宇金和平谷已经分不开了。他选择在乡村振兴路上坚定地走下去,通过创业带动乡亲们共同受益。
更让他兴奋的是,随着创新创业浪潮的深入人心,回到平谷创业的返乡青年也越来越多,平谷也越来越“洋气”。近年来,平谷区提出了打造“农业中关村”、建设“高大尚”平谷的口号,一些在国企、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平谷农村创业。“平谷年轻人的创业思维被激活了!”熊宇金骄傲地说,在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优秀创业项目评选中,平谷的创业项目总是榜上有名。
2012年,熊宇金大学毕业来到平谷,担任一所学校的团委书记。在学校,他主要负责学生的创业教育,并参与创建了平谷区青年创业协会。而在当时,平谷的创新创业土壤却还比较贫瘠,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城里工作,也没啥人愿意留在平谷。“要说哪里人气儿旺,要数平谷到东直门的公交车,一年到头都在排大队。”熊宇金的语气中,包含着几分无奈。
在许多人眼里,老师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体面、稳定、“旱涝保收”。可熊宇金偏偏却有一颗躁动的心。2014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熊宇金辞掉稳定的工作,成为了“创业大军”的一员。经历过创业的失败,也经历过从销售干起的“从头再来”,经过三年的积累,他把目光放到了平谷大桃上。
在互联网的驱动下,平谷的桃农也实现了升级。从最早凌晨两三点钟打着头灯去摘桃,到在微信朋友圈卖桃,现如今,平谷桃农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站在地头开着直播就能卖。“手机已经成为了新农具。”熊宇金说,不仅如此,桃农的种植方式也在提升。近十年,越来越多的桃农使用上了有机肥、生物农药,桃树品种也在不断改良,大大提升了平谷大桃的品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琪鹏
“农民没有定价权。你不去抢筐,你的桃就卖不掉。”熊宇金敏锐地发现了症结所在。2017年,熊宇金和平谷区青年创业协会的几个伙伴共同创办平谷本土农业品牌“桃娃”,决心要让平谷大桃的附加值更高,让桃农更有获得感。熊宇金和伙伴们建立了一套标准,把大桃根据果型、大小、甜度、着色面积等进行分级,再根据等级定价。这种分级销售的办法,让传统的鲜桃销售模式大大革新。在扩大销路方面,熊宇金和伙伴们一方面建立物流渠道,一方面对农民进行培训,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此外,他们还开发出桃罐头、桃汁、桃干、桃木工艺品等产品,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在平谷桃花节期间,熊宇金还创新推出了“看桃花、认购桃”的销售方式,在推广平谷桃文化的同时,提前认购、预售平谷大桃,减轻了大桃上市时期桃农销售压力。通过这种方式,桃树刚开花桃农就能收到预付款,大桃价格也比上一年度的平均价格高出50%。
熊宇金一直称自己是从湖南湘潭移栽到平谷的一棵果树。到今年,这棵执着于创新创业的“果树”在平谷扎根正好十年。
“平谷大桃是当地特产,而且已经有了三四十年的积累。”熊宇金说,当时的平谷大桃虽然很有名,但主要是以鲜桃销售为主,桃农种桃忙活一年,却尝不到啥“甜头”。那会儿摘桃都是凌晨两三点钟开始,收桃的大车一来,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去抢筐。辛辛苦苦把套筐装满,有时一斤才卖上一两块钱。即便如此,收桃的贩子还经常会“吃秤”。正如老话所说,“货到地头死”。
大桃的产业升级,还带动了整个平谷农业的多元化。“村里有地的,开始尝试新品种;有房的,也在思考发展民宿。”从2020年开始,熊宇金创立北京端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又开始了新的创业路程。这家农业创业公司主打本地化农产品,自有农场500亩,拥有60多座大棚,5座连栋温室,带动农民3000多户。“大桃的季节只有三个月,可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用我们的话就是‘月月有特产,季季有地标'。”熊宇金越讲越兴奋。
文章来源:《中国果树》 网址: http://www.zggszz.cn/zonghexinwen/2022/0914/995.html